米蘭國際家具展:在美學和功能之上,是重建幸福感和可持續發展。我們如今需要的是一種合乎道德的設計方法。“愛護自己、愛護他人、愛護地球”——設計要致力于傳遞幸福感和對我們這個時代至關重要的寧靜感。
不出所料,三年未曾親眼所見的米蘭國際家具展(Salone del Mobile.Milano)及米蘭設計周,依舊充滿磁石般的魅力。
在它61歲重回四月正常展期的時候,米蘭用晴空與暴雨,盛情款待奔赴而來的人們。
從排隊擁擠著簽證,到不厭其煩地緩慢入境,再到摩肩接踵奔走在各個展位,米蘭展不止吸引著大量中國觀眾,更憑一己之力掀動著新一輪全球家居設計浪潮。大疫三年被限制的想象力與激情,此刻得到釋放。
Do you speak design?
建立全新設計語境
4月18日至23日,當我們穿梭各處完整觀摩了米蘭展,回想這句主辦方拋出的設問時,忽然意識到,會展中心以及米蘭全城所有的展間、新品和創意裝置,都試圖用嶄新的訴說邏輯,亮出自己的內心獨白。他們以設計創想和落地產品為媒介,也同時向每一位觀眾,提出了同樣的問題。
四月米蘭傾全城之力召喚設計,教堂、城門哪怕是隨便一個街角,都有驚喜
脫口而出“是或不是”之前,實際上需要想一想:我們是否“看見了”設計。走近每一處展場,假如只是看到了這個是新的、那個是舊的,或者停滯在對某些色彩、質感、造型、工藝的評價中,那不過就是圖了個視覺刺激的快感,確實不能算是“看見了設計”。
而這句提問,就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預先提示,牽出字母A到Z的再設計,并暗示著設計交流和思考方式需要不斷地推倒和重建,以期超越惰性并走向未來。
回想這一場設計盛宴,米蘭展是在主動改變的同時,試圖建立更新的設計評價標準。在全球家居業復蘇的時候,與其困守在過往的認知局限和偏好里,不如將設計與產業放在更大的社會背景中去探索。
世界每天在變,思維日日更新,審美快速迭代,作為觀眾,我們也可以嘗試隨時調整看待設計的視角,以便讓自己保持對未來生活的敏銳洞察。
“米蘭國際家具展就是米蘭——而且永遠都是。”正如開幕式中米蘭市長Giuseppe Sala所說,米蘭就是這樣,一貫擅長用“設計”,匯聚跨領域的思維能量,帶動那些真正有夢想的創作者大膽探索,同時,以自信引領的狀態,激勵著全球家居產業走向未知的下一程。
不必沉迷大牌與大師
平視設計會看見更多
聚集頂尖品牌的前沿產品,贏得各路設計大師往來穿梭交流,搭建全球家居產業與跨界資源的共享平臺,堅持61年專注于此的米蘭展,的確具有持續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Cassina慶祝其 Cassina iMaestri 大師系列誕生 50 周年舉辦特展
還記得多年前很多人抱著學習、索取甚至膜拜的心情觀展,并且深感收獲良多。而多年后的今天,當信息交流變得迅速而及時之后,打開眼界的中國觀眾看展心態發生了改變。
此次奔跑觀望中,北青時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沒有想象中好看”,“突破性的創新不多”,作為站在產品末端的評價,這可以理解。而當北京青年報就此與國內家居品牌專業人士討論時,有一些回答可以提供另一種參考:這些年看展早已不為“看新鮮”,大牌與大師的共生邏輯、樹立行業話語所需要的底氣和資本,恰恰更值得深入對照和探究。
Cassina店面中兩位設計大師Tobia Scarpa與Antonio Citterio拍攝硬照并接受觀眾注目
常年觀展的觀眾認為,之所以米蘭展值得頻繁觀摩,是因為還可以發掘比產品呈現,更有價值的內容。
意大利設計生態的活力與產業生態的扎實,給站在臺前的“設計”非常強大的支撐。
以此為考量,可以從一個靈感的浮現、一種新材料的研發、一點點細節工藝的進階,去思考和了解其可見成果背后的實踐路徑。而那些對探索未來家居方向具備參考意義的內容,就藏于其中。
如此,米蘭展對于專業人士來說,就像一年當中的總結與轉折,它為產業升級和重建設計方法論提供了機會。
路易威登家居系列Objets Nomandes特展中參數化設計裝置呈現未來感
在米蘭國際家具展上看到的物品,必然代表著幾乎無限多樣的聲音與詮釋、故事與解決方案。參觀米蘭國際家具展意味著追求創新、品質和實用功能,以及美學與交流價值。
“參展展品代表的是一種存在及存在于世界上的方式,代表了我們生活和描繪這個時代的方式。”
不止于美學與功能
還有設計道德與可持續發展
上述觀念,我們在米蘭家具展官方的表達中,也得到了印證。從去年米蘭展提出的可持續與美,到三年疫情之后正式恢復的本屆米蘭展,設計評價的關鍵,已經悄然轉變,產品創造的嶄新的風向,正在形成。
Ingo Maurer在Porta Nuova城門上演光影秀,以鋁箔紙調動光線與天色,凸顯“設計讓一切非凡,而非昂貴”
在美學和功能之外,2023年的兩個關鍵詞是幸福感和可持續發展。通過關注材料的原始特性、生產方法、物品的耐用性和使用壽命,米蘭展向外界傳遞出一個非常準確的信息:
“愛護自己、愛護他人、愛護地球”。這意味著設計師要致力于傳承美、幸福感和對我們這個時代至關重要的寧靜感。
Glas自信到用玻璃做一切,邊柜、隔斷、茶幾、桌椅甚至沙發,既滿足了人們對于通透輕盈的審美偏好,確也在環境友好材質的路上越走越極致
經典之上的再設計,廢棄材料的再運用,展臺搭建不求奢華而注重循環利用……當觀眾還在以往慣性思維中尋求造型新意與視覺刺激的時候,米蘭展帶動行業所走入的,是另一個不容回避的方向:
不在意某一件產品是否博眼球,更在意是否能夠重建一種新的風尚與機制,更積極地引導家居及設計從業者們,與大眾站在一起,肩并肩面對人類日常環境中不斷出現的種種不測風云。
一向主張環保可持續的Kartell在多元化使用塑料材質的同時,極力探索更多可能,例如以咖啡膠囊為代表的循環再利用。在其博物館探訪中更多了解到品牌方方面面對綠色環保再生的多重堅持
“我們不能停滯不前,事實上,我們有責任更快地朝著盡可能可持續的設計、生產和分銷解決方案的方向前進——我們如今需要的是一種合乎道德的設計方法。”
米蘭展主席主席Maria Porro在2021年第60屆米蘭展舉辦生日趴時,就已經做出鮮明的提示:設計不僅關于美,更關于道德。
Moroso如鵝卵石般的沙發有了嶄新配色與質地的面料,它以可多可少、靈活組合、任意擺放詮釋著直抵人心的自由感和幸福感
近一年之后的今天,觀眾確實可以看到各個品牌方在產品研發以及展位搭建中,對可持續以及環境友好方式的探索。
廢棄咖啡膠囊做成椅子,綠色光源的進一步優化以降低能耗并獲得美感體驗,輕質材料運用以減少運輸能源消耗,使用可重復使用的材料(如木材)或升級再造等等。
isola展區,設計師周宸宸帶來與Livintwist合作的Sketh系列,以可回收利用的橡膠代替以往戶外家具的編織材料,主體框架采用回收鋁管,展現出高品質的可持續設計
這些不動聲色的積極的轉變,并不是“好不好看”可以簡單評判。
設計具有拯救的力量。
如果這句話依舊值得相信,那么,站在人類訴求層面來說,設計實踐的意義,就不只是擁有幾個拿得出手的品牌,也不是抬出幾位名號響亮的大師,而是因為戰爭、因為疫情、因為共同困境帶來挑戰之后,我們是否還能想到更佳的辦法,從容不迫地生活。
四月米蘭展
超長觀賞帖
每一個觀眾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米蘭展。當交流變得開放,當每個人學會平視設計,我們就可以試著來回答:“Do you speak design?”
接下來是米蘭主展區以及外圍展的重點呈現,它們款款而來,帶著米蘭那幾天陽光、空氣和暴雨的味道。
Cassina
領銜當代設計的同時,不忘回看與展望,一邊致敬經典,一邊制造戲劇沖突。
Baxter
藏起老錢的味道,以明艷色彩討好新生代,終于從屋里走向戶外。
Poliform
運用Architectural 呈現完整家居空間景觀,戶外新品提取自然之灰,質感可圈可點。
Zanotta:
依舊先鋒,依舊與刻板的生活保持距離,為趣味和幽默而生。
Minotti
在戶外家具的探索中,顯現一貫的理性、嚴謹、精致與自戀。
Snaidero
高技工藝藏在內里,法拉利奢華漆面,木皮包鋁干練直紋,超薄巖板與斜角嵌入照明,都是對美食的敬意。
De Sede
辨識度依舊很高,開始嘗試小巧、靈活不那么各色的款型。
Maxalto
白盒子靜謐又東方,盡管少了新鮮感,但也算得上寧靜怡人。
Magis
收起頑皮,被現實和規矩拿捏,像一夜之間長大的孩子。
Moroso
黃銅與玻璃珠熱戀,去掉橫撐讓星月椅擺脫束縛,從不設限的設計探索,讓她的魅力一直在線。
Kartell
選材制造對環境友好,展陳手段對觀賞及拍攝友好,為世界帶來善意和歡樂。
Seletti
還是那個離經叛道,見什么把什么玩壞的樣子,鬼馬思維,出其不意。
科勒Kohler
150周年紀念藝術系列融合色彩與創新,馬桶浴缸成為“街頭”畫布。
Grohe
水漫布雷拉,雨中蒙太奇,布景與產品共同展現高技。
Flos
點亮富有包容氣質的創造力,無論大小、主次,存在即不容忽略。
Casa Lago
家居創新不斷升級之外,推出燈具系列,一脈相承的內斂優雅。
Ingo Maurer
簡單的、輕質的、平凡的材料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與光共處,最好的詮釋了“設計讓一切非凡,而非昂貴”。
Moooi
與商業現實、主流文化、世俗審美保持距離,特立獨行。
相關數據
米蘭國際家具展:169,281平方米凈展覽面積和2,000家參展商;包括550位衛星展設計師,其中外國參展商占比 34%(不包括衛星展);米蘭國際家具展、國際裝飾配套展、國際辦公家具展工作環境雙年展、S.Project 1,148 家參展商,外國參展商占比 32%,展覽面積超過 135,850 平方米;歐洲燈光國際照明展,314家參展商,外國參展商占比45%,展覽面積超過29,431平方米;衛星展,550位設計師和即將從28所國際設計院校畢業的學生,展出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
文字/Enilia
攝影/Ray Cheung
相關資料/米蘭國際家具展
編輯/趙曉力